經典賽兵敗,中華隊受到全國性的批判,是意料中事。但可惜的,是少了些新鮮觀點。會輸球,「徵召不順」導致無法以最佳陣容出賽,當然是原因,但球迷不能接受的,恐怕不是「輸」這件事,而是比賽中那某種程度的自我放棄與公事公辦、「完全不在狀況內的輸球」,才使人由衷惱怒。
想贏球 除了苦練還要信念
這不是說球員不想贏球,而是他們平時就沒有準備好一具能贏球的身體。美國大聯盟單季四成打擊率的最後一位紀錄擁有者、波士頓紅襪隊國民英雄泰德.威廉斯(Ted Williams)曾說:「打擊的好壞,五成機率是由頸部以上的地方決定。」意思是:運動的表現雖然來自身體,但身體能在關鍵時刻電光石火般地準確爆發開來,靠的是內在的信念和智慧,於瞬間當下無意識地指揮所有肌肉和關節協同運作的結果。職業運動員所說的「苦練」,通常不僅止於技術的精益求精,而是如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所言:在日常生活的計畫裡,把「信念」劃入好比一片「記憶板」(memory pad)的「身體」之中。
過往看中華隊對陣松坂大輔,往往由於揮棒速度跟不上他的速球,在本壘板兩側只能任憑宰制,甚而只求能揮擊出去就好─這便是既缺乏苦練得來的深邃「肉體智慧」、也缺乏威廉斯所說的「智識信念」,最終,使得打擊者無法克服自己對速度的恐懼。「信念」看似抽象,但此種「自我與運動間某種甜蜜關係的洞察與體認」(靠長時間地孤獨練習或與身體對話),卻是所有傑出運動員的共有特色,大聯盟球星往往都在職業生涯初期,藉由「信念」(洋基隊救援投手馬里安諾.李維拉即為一例)來開發出初升段後更高主升段的成績,反觀台灣的球手,往往踏入職業賽場後成績便一落千丈,這是因為少年時期的球員靠「天賦」走上球場,但卻因為「職業」而走上「例行化」的公事公辦老路,「粗壯化身體拖累著脆弱的心智」,雙雙陷入沉沒下降螺旋的結果。
救棒球 除了技術更要信念
那又是什麼原因,使我們的球員打起球來像「上班」?「環境不好」是最常見的答案酖酖但也許我們該講得準確些:是我們的職棒並沒有經營成「產業」,它不僅不賺錢,而且還讓人不興奮;它不僅建立不了認同,它還完全沒有「體驗經濟」該有的迷幻魅力,當你身處這一個行業(擔任不能組工會的員工),你會愈來愈覺得自己之渺小、愈來愈感覺棒球人生的無情,所以,你如何在你的「頸部以上」,建構那個「曼尼.拉米瑞茲」(前紅襪、現道奇隊強打)似的如戲如真、異常尊嚴的明星自我認同呢?
話說到關鍵:台灣棒球要有救,先必須要有「動人心弦」的在地職棒聯盟,與美國大聯盟間構成國際化的分工平台,每一個在台灣現場出賽的球手,都有一個挑戰更強、更快、更高等級對手的機會,這才能啟動棒球選手在他們的成人禮時刻預約那更高階的心智磨練和技術水準,透過自助自發、長時期的練習,捕捉到威廉斯所謂的「信念」、或鈴木一朗所說的「體感」。這其中的樞紐,是「動人心弦」這四個字,由目前來看,我們的職棒經營者顯然是遙遙落後地在體驗經濟的門外。
現代的運動,深深地交織在體驗經濟、媒介、神奇身體和尊嚴地自我敘事的網絡中,它和國家、民族主義、體委會、公部門新棒球隊……這些概念是愈來愈沒有關係了,在經濟力量主導著社會生活世界的今日,唯有新的「棒球創業家」,才能逆轉下沉中的「台灣棒球」結構,當他們出現,「中華隊噩夢」方有救贖的一天。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