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三六○○元的消費券在新春過年前後,應該使用掉不少了,「後消費券時代」已悄然來到。消費券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再說,每個人領到的金額也不多,不過,突然間多了這筆錢可以花用,再加上許多商家提供了物超所值的優惠方案,使消費券的使用價值超過了票面的三六○○元,這讓很多人都很開心,甚至開始鼓吹是不是要擇期發行第二次。
有人說,《海角七號》與「消費券」是近年壞消息不斷、生活困頓的台灣,「惟二」讓人開心的好事;而這兩件好事之所以能夠成為好事,背後其實都有一個相同的因素,那就是靠眾人的力量方能成功。
《海角七號》從男主角對北台灣大都會生活的無力與厭煩開始,以音樂雜牌軍在南台灣創造感動以終,整部電影最特別的地方之一就是「沒有壞人」。片中小人物各有生活上的掙扎與難題,但最後卻一起躍上舞台表演;關鍵就在這些或老或少、或男或女的人,不論是直接上場的那幾人,或是幫忙促成他們上台的人,彼此間的通力合作。不論是積極促成當地人表演的「代表」,一直很想出鋒頭的「茂伯」,乃至居中串連日本歌手的「友子」和其中最有音樂底子的「阿嘉」…,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可以說,正是他們所共同創造出來的天時地利與人和,才讓那場表演成為事實。
「海角樂團」的演出或許並不完美,但是因為真誠、因為是大家一起努力做出來的,所以特別能夠感動人。
消費券也是如此。雖然很多人事前並不看好,也有不少人提醒消費券有寅吃卯糧的風險,但這件事最後卻變成皆大歡喜。消費券之所以變得如此精采,不只是因為政府發它,更是因為全民一起投入的集體創意──消費券成了最新的生活提案文本,在此文本上,種種令人拍案驚奇的行銷規畫與組合,各式各樣的「衍生性創作」找到了舞台,也給了人們一個創造快樂的動力;消費券讓人感覺開心以至於幸福,不只是因為它讓人們可以「買東西」,甚至也不只是它讓人們可以買比票面價值更高的東西,消費券之所以能夠帶動社會情緒,很重要的一點是,它激發了人們心中那股「正面思考」的能量。
長久以來,台灣因為各式各樣的政治對立,造成很多人失去了互相關心的能力,失去了對好事情的期待與創造的熱情;因為每天面對的都是醜陋的彼此攻訐,互相謾罵,我們忘記了人和人的關係中還有一個字叫愛、還有一個名詞叫合作。當我們一直覺得生活沒有希望,那真的就會愈來愈沒有希望;當我們愈是覺得台灣充滿了令人討厭的人事物,那眼中所見、耳中所聞,真的就會愈來愈讓人不耐煩、愈來愈讓人找不到出路。這些年來,台灣各處常見負面的言語、負面的思維,如此一來,社會又怎麼能夠散發出正面的力量,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又怎麼快樂得起來呢?
老實說,消費券沒有什麼了不起,了不起的是全台灣的商家絞盡腦汁、連結資源,讓「消費券不只是消費券」,了不起的是廣大的消費者一起感動消費的那分愉悅心情,若非如此,消費券也不過只是讓政府債務再添壓力而已;沒有大卡司的《海角七號》,在一些人的想法中,其實也並沒有那麼了不得,了不得的或許是電影中所傳遞出的那分台灣久違的集體願望:我們是不是可以一起合作努力,真正做出些什麼讓大家感動、感到驕傲的事呢?
從《海角七號》的爆紅到「消費券」的普天同慶,說明台灣人期待好人好事好消息,真「如大旱之望雲霓」;《海角七號》與「消費券」就好像阿基米德槓桿的支點,一個點撐起了多少人對美好生活的想像。新的年度已經到來,很多人對未來懷抱了新希望,若是期盼「牛」轉乾坤能夠成為事實,或許我們應該要記住《海角七號》為什麼感動我們,記住消費券為什麼能夠這麼有效益,因為在這些事情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大家一起發揮創意,就能夠散發出巨大的力量來」;消費券不會天天發,《海角七號》也不可能天天演,但是台灣需要更多善意溫暖的合作情懷;需要更多人把「互相幫忙、彼此造就」放在心上、放在行動中。
原作出處 中國時報社論 2009-01-30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