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工程爭議又起,這次從空心菜延燒到林安泰花茶殿閩式庭園。泛綠議員針對泥塑假山,提出混凝土材料不夠環保、造價高,並且質疑假山的命名不夠本土化,有向中國傾斜的嫌疑。

筆者長期以古蹟保存為終身志業,從三峽老街、剝皮寮老街、台北賓館維護,一路走來,都以台灣本土「地域性」作為規畫理念的重心,身為花茶殿「閩式庭園」的主持建築師,深感有必要對這些質疑,提出認知上誤區的釐清,從專業規畫角度回應政治象徵的解讀。

閩式庭園中的泥塑假山,是傳統庭園中,源自道家「法自然」模擬山水意境不可或缺的環境元素。早期泥塑假山本體是實心疊砌而成,筆者為減少材料用量,與泥塑名匠楊金共同研發新工法,以鋼絲網塑形,將礦物染料「黑煙」混合砂漿,塗抹於網上,形成薄殼;傳統作法採石灰砂漿,亦非西方國家定義的環保材料,總不能用竹子、木材等環保材料來作泥塑假山吧!

筆者集結匠師共同研發泥塑石山技法,以《芥子園畫譜》山水畫的皴法、水雲法、巒頭法,表現多元變化的石山景致,呈現出皺曲有致、靈動有情的樸拙石峰巒頭。中空的假山,比實心的傳統作法,節約材料用量十分之九,的確達成省料的環保意義。此外,由彩繪大師蔡龍進以水墨筆法表現山水畫特色之皴法,亦為一絕。

砂漿表面抹塗手工麵糊,使之生苔,這些過程,是現代材料結合傳統匠藝、建築師結合本土匠師的共同努力,成效或未可期,但省料的環保意識,本土匠師努力構思的努力,卻不宜僅以薄殼砂漿之「非環保材料」,所可一筆抹煞。

泥塑假山命名,以魏晉茶聖陸羽歸隱茶山「顧渚山」為名。台灣茶道普世知名,溯其源,乃自閩粵茶鄉傳來,閩粵文化源自中原,當已為定論。品茶論道,後世莫不以陸羽《茶經》為尚,陸羽於茶道的代表性,就如同論及台灣風水,不能不提魏晉《葬經》的作者郭璞一般。台灣、閩南文化具有中華文化基因,不可避、不能避、也不須避。

「去中國化」的政治論辯,若是牽連到「去中華化」,意味著把中華文化與中國政權畫上等號,把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混為一談,而閩式庭園造園理論源於道家哲思,老子的故鄉在大陸,是可談還是不可談?

原作者:【聯合報╱徐裕建/林安泰花茶殿「閩式庭園」主持建築師(台北市)】

 

引用來源自http://udn.com/NEWS/OPINION/X1/5950206.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s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