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極端已成常態 防災升級拖不

  梅姬颱風未過境即已造成宜蘭百年大水,蘇花公路114-116K更是柔腸寸斷。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表示,如此「強降雨」到明年3月前還有機會,極端氣候已成常態,防災避災作法應升級。而莫拉克風災之後,中央政府只設「災害防救辦公室」 ,調度無方,讓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感嘆「這樣的政府還有什麼希望?」

聖嬰現象讓西太平洋水氣豐沛

  汪中和於7月即曾表示,今年下半年逐漸進入「反聖嬰現象」,將持續到明年3月,型態與1988年衝擊台灣的氣候型態接近。他提醒民眾慎防9月至11月形成的秋颱與東北季風產生的「共伴效應」,認為帶來的衝擊難以想像。梅姬颱風就帶來淹水的災害。

  汪中和說梅姬颱風由南而北的行進方向,加上西太平洋海水溫度高,外圍環流和東北季風形成的共伴效應,豐沛的水氣,即使梅姬不登陸,就足以造成大量降雨。而反聖嬰現象預計到明年3月,在此之前,只要有類似的氣候條件,都有豪大雨的機率,而東部地區首當其衝,應慎防淹水。

  災難常態化隨著全球暖化衝擊全球各地,汪中和指出,今年熱帶性低氣壓明顯,造成中國、巴基斯坦、緬甸、越南等國家都遭遇大水。即使如此,這些氣候條件仍在可預測範圍,民眾可多注意氣象局資料,不要存有大雨大水百年、千年一次的迷思,加強防範水災。在都市應加強排水系統、水閘門、抽水站、排水溝清理,山區則預防土石流。而救災也已從平面救災升高到「三度空間」的救援,以此次蘇花公路現場,若無空中直升機支援,難以動彈。他認為救災裝備、經費、編制、組織層級應提升。

  對於梅姬大水救災,李鴻源為文質疑中央「資訊彙整遲緩、前線災防應變失靈,以及期前減、離災參謀作業明顯不足」。李鴻源不只一次提到應提升救災防災的層次,對於目前僅於行政院下設置災害防治辦公室,根本不足以防災避災。他認為救災是非常專業的工作,「政府太小看救災的專業性」。

救災要提升到部會層級

  李鴻源以日本為例,設救災大臣,由政務官擔任。他認為台灣也該將災害防救(災防)的層級提升到部會層級,才能制定政策,依據政策編列預算、人力執行。而災防總署平常就要收集資料,要做演算,提供各地政府避災資訊,做到「災害控管」,將損失減少到最少。

  業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的行政院組織再造,在內政部下設「災害防救署」,李鴻源認為只是將消防署更名,換湯不換藥。「消防署只會救災,而救災不等於會防災!」莫拉克風災之後,以為政府會痛定思痛蛻變,結果凡那比、梅姬還是如此,讓李鴻源感慨萬千。

  李鴻源接受電視台訪問時,即以台北縣為例說明,每年51日汛期第1天就依據當年的土質水文資料作成土石流潛勢圖,標示降雨在多少公厘內,那些地區會有危險,並標示當地人口、聯絡電話,每位防災人員都有簡圖,一目暸然。

  李鴻源也表示,台北縣市經費充裕可以做到這種地步,其他縣市沒有經費,中央應負起責任調查,並將資料提供給地方政府。

  李鴻源說組織再造已送立法院三讀通過,除非國民黨團有人醒來挾帶黨團力量提案改變,否則防災沒有機會。「民眾將看到每次天災,中央與地方責任攤派的論戰輪番上演。」

新聞來源http://www.peopo.org/portal.php?op=viewPost&articleId=68197

李鴻源:中央應速成立災害應變總署

   宜蘭水災檢討聲四起,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指出,面對無可避免的天災,中央政府應儘速成立「災害應變總署」統整各局處資訊,將氣象局降雨量數據,轉化成土石流警戒、淹水區域等可用資訊,預先防範可能發生的災害。李鴻源表示,這次災後檢討並非技術問題,而是種制度面的疏漏,當氣象局不斷上修降雨量,卻沒有將這些訊息轉化成工程單位的「行動方案」。

   舉例來說,一千兩百毫米的降雨量,可能造成哪些地區土石流,可能造成哪些地區淹水,如果可以事先預防,建立資訊轉化機制,該封路的就封路,該撤離就撤離,就不會造成這麼嚴重的災害,因此,「蘇花公路的災害應該可以避免的。」

   目前行政院的「災防辦公室」的層級太低,沒有常設組織也沒有經費,很難發揮效果,中央應成立「災害應變總署」,統整中央部會與地方局處的資訊,加上衛星雷達圖、航照圖等資訊,平日建立起土石流、易淹水區域等資料,如此可將降雨數據,轉化成有用的資訊。

   李鴻源強調,目前政府最大問題不是沒有出錢治水,從「基隆河流域整治特別條例」通過後,政府已編四千億預算治水,但水災還是沒有減少,證明政府沒有把錢沒花在刀口上,中央缺乏資訊統合能力,地方也沒有治水能力。對於政府搶通蘇花公路並宣示年底動工「蘇花改」,他說,修路必須要評估地形架構,比方說新中橫公路,斷了後再修,修了後又斷,如果政府明明知道這些道路修好後還會崩坍,但硬要去修,即便通車,那也是變相的「叫人民去死」。

   因此,只要做好環境評估與工程方案,無論是蘇花高、蘇花改或蘇花替都不是大問題,但這麼長的道路,災害救援等後續維護管理問題,反而值得深思。

新聞來源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0,5244,11050203x112010102500164,00.html

李鴻源:防救災資訊未整合

  梅姬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效應讓蘇澳地區成災。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李鴻源今天說,極端氣候凸顯台灣耐災能力出現嚴重問題,政府部門間未整合防災救災資訊,因而釀災。李鴻源受訪時表示,莫拉克颱風、凡那比颱風及梅姬颱風,都是極端氣候,凸顯出包括高雄、宜蘭、屏東與嘉義等地耐災能力出現「很嚴重的問題」。

  有人認為問題出在水利建設太少,李鴻源指出,從基隆河流域整治特別條例通過後,政府已編新台幣4000億元預算治水,「怎麼可能耐災能力還這麼弱」;事實上,不是沒有錢,而是錢沒花在刀口上。

  李鴻源進一步表示,廢省後,地方政府執行力有問題,4000億元有很多錢到地方政府後,地方政府只做喜歡做的工程,「好一點拿去做工程,不好的放煙火去了」。這些都不是技術問題,是執行面出現嚴重落差。李鴻源說,政府防救災資訊沒整合,當中央氣象局說宜蘭地區會下1200毫米雨量時,「怎麼可能蘇花公路還允許車子進去?」

  李鴻源表示,政府防災、治水在整合及協調上出現非常嚴重問題,這些在中央跨5、6個部,卻沒有人將資訊整合,這是台灣最嚴重的問題,不是沒花錢,也不是不懂,而是沒有人站在制高點幫台灣找到一個方向。

新聞來源http://www.cna.com.tw/ShowNews/Detail.aspx?pNewsID=201010230094&pType0=aALL&pTypeSel=0

難道台灣人面對災難永遠只有遺憾?

   行徑詭譎的秋颱與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再次帶來膽顫心酸的畫面。只是這回鏡頭轉到北台灣,水淹難行、土石掩埋,蘇花高支離破碎,一具具出土的大體、未現蹤的失聯人口。雖怵目驚心,但少有人感到意外,畢竟,極端氣候下您我都可能是下場災患的主角。每回天災都說是教訓、罹難者是教化大家的菩薩,問題是台灣到底學到什麼?除「看災」、災損報表的數字與復建計畫,政府又做了什麼?而當應變失靈,中央與地方責任攤派的論戰成輪番上演的肥皂劇時,人民還能期待什麼?事實上,建立安全環境、讓人民遠離災患,沒那麼複雜與艱難,關鍵在於決心與執行力!

    九二一之後,大家瞭解到防救災須提高層級,伴隨近年不斷的災後檢討,輿論普遍浮現需建立類似美國FEMA的防救災總署的聲音。然而觀諸立院第五會期末執政當局力推通過的《災防法》內涵,以及政府組織再造中的災防署,實有違各界期待,亦難滿足可預見的防救災需求!

    或為顯示當局的重視,行政院災防辦早在今年二月間即掛牌作業,也從相關部會調派人員專職進行防救災幕僚業務,但一個政院祕書處下設單位要如何協調動員部會,編列預算、指使公務員「依法」辦理災防業務?若災防辦、加上雖保留但流於會議形態的災防會就可扮演好指揮中樞的角色,中央與地方防災單位的能量與橫直向聯繫也順場,為何此番依舊中央資訊彙整遲緩、前線災防應變失靈,以及期前減、離災參謀作業明顯不足?

    氣象局數天前就警示共伴效應降雨可觀,氣候預判資料本該與土石流警戒、淹水潛示與其他環境負荷因素綜合考量,並作成應變計畫俾利各縣市有所因應。如同北縣府三年來在各鄉鎮積極設置環境監測、災防通報設施,並與台大合作,由專業學術單位進行資料判讀、提出應變建議,再跨局處執行應變計畫,亦即,台大等同北縣府幕僚參謀單位,補足地方防救災專業與能量。如此模式,方能做到基本的減災與預防。

    蘇花高行不行?更是平日相關單位進行防災計畫與兵棋推演時就該擬定。然,姑且不論鄉鎮公所,目前真實狀況是地方根本欠缺防救災專業人員,往往連災情彙整都需靠電視,地方災變中心除與中央視訊連線,能做什麼?大規模災變現場需要前進指揮所,然而現在看到的卻是行動式勘災,道路塌了交通部長出馬、宜蘭的土石流又該誰指揮救災?

    大家都知曉高風險應有高防備,理想的防救架構須具備防災、減災、救災與重建的功能,亦即中央成立防災總署,得以協調相關部會,總署下轄減災司、整備司、消防署與空勤總隊;在縣市則是消防局與防災局;鄉鎮市則設防災課,同時要有充裕的災害準備金。法是死的,人卻得活下去。當發現現有《災防法》仍不足以建構安全台灣,該改就變吧!當規劃中的防救災組織依舊多頭難行、無法改進原有缺失,協助、增強前線防救災效能,又何必死守名稱、員額與數字?難道維護官版組織再造尊嚴、減少部會,就能減降傷亡數字?

    災防攸關人民性命、社會穩定、環境保全與國家競爭力!人民要的不是災後的討論與解釋,我們不敢奢求災防機制與法令馬上零缺點,畢竟不管美制或日規,在不同的環境與條件下都難以全盤移植,必須經融入與執行修正,才能建立符合台灣需求的本土模式,雖不能一次定位,至少該朝正確方向前進。面對災難,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檢討現況,並落實改進,是行政、立法兩院重要的任務、亦是各界共同監督與關切的課題。(李鴻源為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趙鋼為前消防署長)

新聞來源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0,5252,11051401x112010102400285,0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s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