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世界公園」美譽的瑞士,是全世界最富裕、生活水準最高的國家之一,多語言和多民族的組成,因為永久中立的地位,逃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宛如歐洲的世外桃源。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09至2010年競爭力評比報告指出,瑞士的競爭力在全球排名第一,2008年國民所得已高達6萬5330美元,人人稱羨,台灣常自詡要成為「亞洲瑞士」。

我駐瑞士代表謝發達,以其親身觀察,提出瑞士最值得台灣學習的5件事:有效率的守時環境、重視生活品質、完善的基礎設施、永續環保的概念、優良的研發環境。

1.大眾運輸 超守時

守時、守法是大家掛在嘴邊的信條,但在瑞士這反而是突兀的提醒,從交通系統就可看出瑞士的守時。瑞士的火車、公車和船舶時刻表,都經過精準規畫設計,搭乘不同種類交通工具,都可綿密接駁,且等待時間短暫。

瑞士的大眾運輸系統,就是一個照表操課的「守時工程」,因此養成瑞士人的守時習慣。

街頭的巴士站和列車站牌都是電子看板,隨時更新,民眾據此規畫交通動線,可讓行程更有效率。「守時工程」為瑞士帶來龐大商機,聞名於世的鐘表業,一年出口值高達170億瑞郎(約150億美金)。

2.瑞士製造 高品質

瑞士聞名的產品林林總總,包括瑞士刀、瑞士鐘表和生技醫藥產品,只要印有「Swiss made」或紅底白十字商標,就是品質保證。

根據瑞士聯邦智慧財產局的資料顯示,瑞士原產製造的產品,品牌的附加價值高達售價的2成。70年代面對亞洲鐘表製造同業的低價競爭,鐘表企業家Nicolas Hayek堅持維持品質拒不降價,反而逆勢突圍。

到瑞士旅遊的人應該都看過,空地上插著一根根木架子或鐵架子,那是業主在蓋房預定地設立的標記,讓附近居民清楚看到未來建物的使用空間,如覺得影響生活品質,業主就要跟居民協調出妥適方案。

首都伯恩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數百年來的古建築至今仍完好如新,而且持續被使用,靠的就是定期維護。瑞士人對品質的堅持,讓祖先留下來的資產不斷產生新的附加價值,甚至成為國家財富收入之一。

3.道路養護 高規格

瑞士的道路依其必要性,有一定的鋪設規格,但即使是超高水準的道路規格,瑞士政府仍極重視道路的定期養護;各項公共設施的維護和市容美化工作,充斥瑞士大城小鎮,高品質的環境,讓瑞士吸引許多外商前來投資,也因此增加瑞士的就業機會。

謝發達認為,我國政府過去為了因應國際景氣低迷,曾以特別預算提出「擴大公共建設」和「擴大公共服務」計畫,但如果我們重視基礎建設的推動與維護,就不必常以短期計畫刺激經濟。

4.環保概念 從小教

環保是瑞士文化的一部分,即使國民所得高,瑞士人從家庭教育開始,就養成愛物惜物的觀念。社交餐會,常看到瑞士人連餐盤上的佐料都用麵包擦拭得乾乾淨淨,不浪費任何食物。

這樣的習慣擴大到其他生活層面,就成為一種文化,對周遭任何天然資源都善加愛惜。瑞士著名的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ETH)位於Hoenggerberg的新校區,就是以「零CO2排放量」的概念建立而成。校舍都是綠色環保建築,冬天靠瑞士天然地熱供應暖房所需。

5.研發環境 極完備

瑞士有極完備的研發體系,聯邦政府設有國家科學基金(SNSF),藉著與多國合作,設立知名研究機構或實驗室。完善的研發環境,讓瑞士企業培養出豐厚的人力資源。以諾華製藥(Novartis)為例,光是研發人才就有5千人。

瑞士的研發支出約占GDP的2.9%,其中民間研發能量就占三分之二。瑞士優秀的研發環境,讓世界頂尖科學家紛紛慕名前來。據統計,瑞士每1千人中就有11.2人是科學家,外籍科學家的比率占31.9%。

謝發達認為,瑞士小國寡民,能有今天的地位與財富,這5大優點扮演關鍵角色。瑞士能,台灣一定也能,只要學習長處、去蕪存菁,台灣成為「亞洲瑞士」指日可待。

【聯合報╱記者王光慈/專題報導】

引用新聞來源:http://udn.com/NEWS/WORLD/WOR3/5573923.shtml

 

瑞士鐘錶 

瑞士御博表(Hublot)創立於1980年,該手表製造廠擅長結合不同材質,曾首次呈現黃金搭配天然橡膠表帶的設計,成為製表業極為成功的典範。(路透)

認識瑞士 

駐瑞士代表小檔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hs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